登录/注册 搜索

传统美术刻瓷技艺


刻瓷艺术是陶瓷艺术中一种特殊的门类,它是在烧好了的白胎瓷上用不同形状的钢刀,运用捻、转、平、侧等刀法,使点、线、面结合得体,以得当的色彩搭配凿刻出诗文、山水、花鸟、人物等,既有书法、绘画的神形,又有刀与瓷的“金石韵味”,具有浓厚的金石之趣和笔锋描抹不可代替的独特韵味,在中国自称一派,被国内外视为特种手工艺品。

历史悠久的中国刻瓷艺术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自东汉时期瓷器发明以后,刻划装饰运用相当普遍,特别是至宋代时达到极为兴盛的程度,不过,无论是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还是北方的耀州窑、定窑等,其纹饰均是在松软的坯体上进行刻划,而非在坚硬的釉面上进行刻划,因而并非是我们所称的刻瓷艺术。但是,在宋代瓷器上出现了使用坚硬的刀具在烧成后的釉面上冲刻姓氏铭文的做法,可以将其视为刻瓷的萌芽。

清代乾隆时期是刻瓷真正兴起的时期。乾隆帝曾大量题咏宫中瓷器艺术品,有的直接题写于瓷器之上,为使乾隆帝墨宝留在瓷上,宫廷工匠使用金刚石刀具凿刻,而后施墨,墨渗透至瓷胎之中,经久不变。除此之外,乾隆年间已有在瓷面上凿刻山水等纹饰的刻瓷作品。晚清时期,刻瓷艺术得到更大发展。清光绪28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甚至专门设有镌瓷科,培养了一批专业刻瓷人才,从而使刻瓷十分兴盛。

清末民初年间,金钢钻及钻石刀具开始用于刻瓷艺术,并能在烧成的瓷片上刻出形态逼真的人像。民国4年,袁世凯曾命艺人在一件大型瓷器上镌刻了英王乔治的肖像,作为礼品送往伦敦。据说是“神形逼肖,毫发皆似”。当时,刻瓷业人才济济。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刻瓷艺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的一门“国粹”艺术向世界展示。2006年,刻瓷艺术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门类。从此刻瓷走上了国际化艺术发展的道路。其收藏地位日趋增高,收藏价值空间越来越大。人是万物之灵,通过形象对话传递感情,承载精神和表现内在美感。

当代刻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蕴现代艺术观念,并在现代观念的支配下,对传统形式进行重新解构、分解,然后重构,并将其他绘画、工艺美术等形式揉合其中,从而既保证了当代刻瓷艺术不与传统相割裂,同时又保证了其延续发展,使其形式能够继续得到当代接受。